7月21日(星期一)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出生性别并非偶然?研究揭示母亲年龄和基因的影响
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若家庭中已有多个同性别子女,再次生育该性别孩子的概率会高于生育异性别的孩子。数据显示,已有三个男孩的家庭,下一胎生育男孩的概率为61%;已有三个女孩的家庭,下一胎生育女孩的概率为58%。这一结果挑战了传统认知中“每胎生育男女概率均等”的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956年至2015年间58,007名美国女性护士的生育数据,发现双孩家庭中一男一女的比例较高,但在三孩及以上家庭中,同性别子女的组合更为常见。为排除父母选择性生育的干扰,研究排除了每位女性的最后一次分娩记录。此外,研究还发现,首次生育年龄在29岁及以上的女性,生育单一性别子女的概率比23岁以下女性高出13%。这可能与年龄相关的阴道pH值变化有关,从而影响携带X或Y染色体精子的受精成功率。
基因组分析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与只生育特定性别的子女相关。例如,染色体10上NSUN6基因的变异与仅生育女孩相关,而染色体18上TSHZ1基因附近的变异则与仅生育男孩相关。研究未涉及父亲的影响,但由于现代家庭生育数量减少,未来纳入男性因素的研究可能较难开展。
研究指出,尽管群体层面未出现性别比例失衡,但母体年龄和遗传因素确实会影响子代性别分布。不过,该结果仅反映群体趋势,无法用于预测个体生育性别。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抛弃抛物面!新型望远镜开启快速射电暴猎捕时代
传统的射电望远镜依赖巨型抛物面天线接收信号,而中国台湾最新研发的“繁忙宇宙射电巡天望远镜”(Bustling Universe Radio Survey Telescope,BURSTT)采用256个微型天线组成的相控阵,无需机械转动即可覆盖约半个可见天空。这种设计代表了射电天文学的前沿趋势,中国大陆、荷兰和美国加州等地也将有望在年底前启用类似阵列。
虽然无抛物面设计会降低灵敏度,但这类望远镜特别适合捕捉高亮度的快速射电暴(FRB)。自2007年首次发现以来,FRB的起源依然成谜,可能涉及黑洞、超新星或磁星活动。由于传统望远镜视场狭窄,近地FRB极难捕获,而BURSTT等设备有望改变这一局面。2020年,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内探测到FRB,并将其与一颗磁星关联,这一发现推动了全天空监测技术的发展。
除研究FRB外,新望远镜还能用于探测引力波事件的射电信号。传统观测依赖事后警报触发,而全天空监测器可实时捕捉。此外,它们或有助于搜寻地外文明(SETI),避免漏检间歇性信号。
中国大陆“宇宙触角”项目、荷兰射电天文研究所的“Arthropod”阵列,以及美国加州“相干全天空监测器”(CASM)等设施即将投入运行。这些设备不仅有望揭示FRB的物理机制,还能通过测量星际介质对射电信号的扭曲,推算宇宙物质分布。清华大学研究团队认为,新技术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无糖”≠无害!研究发现这种常见代糖或增中风风险
从低碳冰淇淋到生酮蛋白棒,再到无糖饮料,甜味剂赤藓糖醇被广泛用于各类食品中。然而,最新研究发现,这种代糖可能对脑细胞造成损害,并增加中风风险。相关研究发表于《应用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赤藓糖醇是一种糖醇,通常由玉米发酵制成,自2001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已成为数百种食品的添加剂。其甜度约为蔗糖的80%,几乎不含热量,且对血糖影响较小,因此备受减肥和控糖人群青睐。但近期研究显示,它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针对美欧4000人的研究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较高的男女,未来三年内发生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为探究原因,研究人员用相当于一罐无糖饮料含量的赤藓糖醇处理脑部血管内皮细胞,观察发现: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帮助血管舒张的物质)减少,而收缩血管的内皮素-1增多;同时,细胞溶解血栓的能力下降,且自由基(导致细胞损伤的代谢副产物)生成增加。这些变化可能共同导致血管功能异常,进而增加中风风险。
研究人员指出,实验中仅使用单份剂量的赤藓糖醇,而日常摄入多份相关产品的人群可能面临更高风险。不过,该研究属于实验室阶段,仍需更多人体试验验证。
基于现有证据,研究人员建议消费者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减少含赤藓糖醇或其他糖醇的食品摄入,以降低潜在健康风险。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北大西洋发现2700万吨纳米塑料!海洋塑料污染远超想象
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与该国乌得勒支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北大西洋中漂浮着约2700万吨粒径小于1微米的纳米塑料,远超大西洋乃至全球海洋中较大微塑料和宏观塑料的总和。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首次对海洋纳米塑料污染进行了定量评估。
研究团队在北大西洋12个地点采集水样,通过对大于1微米的颗粒进行过滤、干燥和质谱分析,检测出多种塑料的特征分子。基于数据推演,估算该区域纳米塑料总量高达2700万吨。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了长期存在的“消失的塑料”之谜——大量塑料可能以难以追踪的纳米颗粒形态存在于海洋中。
纳米塑料主要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大块塑料经紫外线分解后的产物、河流输送,以及大气迁移(通过降雨或干沉降)。这些颗粒不仅遍布海洋,还可能渗透整个生态系统,从微生物到人类均无法幸免。已有研究表明,纳米塑料能侵入脑组织等人体深层部位,但其对生态的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常见塑料尚未在纳米级颗粒中被检出,可能是受检测方法限制。团队计划扩大研究范围,验证其他海域是否存在同等污染。
研究人员强调,现存纳米塑料无法被清理,当务之急是遏制塑料污染的进一步加剧。这项研究为全球塑料治理敲响了警钟。(刘春)
申宝策略-申宝策略官网-配资公司排名-配资知名股票配资渠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